| 父與子 | | | 譯序 | |
譯序 十九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(一八一 八——一八八四)是位卓越的、才氣橫溢的藝 術大師。他描繪了無比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 面,塑造了種種生動的藝術形象,揭示了人民 的美好心靈。他以自己的藝術珍品發展了俄國 現實主義文學。 屠格涅夫生於奧廖爾省的斯巴斯科耶—— 魯托維諾夫村的地主莊園,並在那裡度過了童 年。一八二七——二九年就讀於莫斯科的一個 私立寄宿學校。一八三三年入莫斯科大學,翌 年轉入彼得堡大學文史係。一八三八——四二 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和古典文學。一八 四二年回鄉,但後又曾長期出國。 屠格涅夫從《巴拉莎》(一八四三),《 地主》(一八四六)等詩篇開始文學生涯。他 的《獵人筆記》(一八四七——五二)的發表 曾當作俄國文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。這一篇篇 特寫,以俄國中部地區的自然景色為襯托,廣 泛地描繪了莊園地主和農民的生活,深刻揭露 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、實際上醜惡殘暴的本 性,全書充滿對含垢受辱、備受欺淩的勞動人 民的同情。當時的進步思想界稱它是對農奴製 的“一陣猛烈炮火”,是一部“點燃火種的書 ”。一八五二年屠格涅夫因撰文悼念果戈理逝 | 世,實質上則因其《獵人筆記》的社會思想傾 向而被捕,送往斯巴斯科耶——魯托維諾夫村 軟禁。軟禁期間他寫了中篇《木木》,以滿腔 仇恨對農奴製進行控訴。五十至六十年代是他 創作最旺盛的時期,適逢俄國社會運動逐步高 漲,他及時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長 篇《羅亭》(一八五六),《貴族之家》(一 八五九),中篇《阿霞》(一八五八),《多 餘人的日記》(一八五○)展示了貴族知識分 子言語脫離行動,理論脫離實踐的一些典型特 征。長篇《前夜》(一八六○)則反映俄國農 奴製垮台前夕在俄國出現的進步社會思潮。在 屠格涅夫創作中占有中心地位的長篇《父與子 》(一八六二)刻畫了兩種社會勢力——民主 主義者和自由派貴族間的思想衝突。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,作家本人在兩派思 想衝突中轉向了自由主義者一方,與他常為之 撰稿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刊物《現代人》決裂。 他轉變後的思想流露在一八六七年寫的長篇《 煙》裡,他以同等的否定態度描寫了反動貴族 和革命運動參加者。最後一部長篇《處女地》 (一八七七)是有關七十年代俄國民粹主義運 動的。晚期作品《散文詩》(一八八二)的內 容和傾向呈現出多面性,既有悲觀情調也有樂 觀情調,既有抒情也有諷刺。屠格涅夫還寫有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