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羅亭 | | | 譯序 | |
譯序 屠格涅夫(1818-1883)是19 世紀俄國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傑出作家。他 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,舉凡詩歌、小說、 戲劇都很有造詣,不過使他享譽世界的則主要 是他的六部長篇小說:《羅亭》、《貴族之家 》、《前夜》、《父與子》、《煙》和《處女 地》,其中前四部尤為出色。 把握時代的脈搏、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 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,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 特色。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 代初期,即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階段向平 民知識分子革命階段轉折的時期。這一階段階 級力量的變化、社會情緒的高漲、思想觀念的 更替、知識分子的心態……總之,俄國生活中 所有重大的社會現象都不曾逃脫作家敏銳的目 光。不過,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國知識階 層的曆史命運上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屠格涅 夫的長篇小說構成了一部俄國知識分子曆史命 運的藝術編年史,不仔細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 ,也就無法具體而深刻地理解俄國解放運動的 曆史。 《羅亭》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, 著手創作於1855年夏,於1856年發表 於《現代人》雜誌的第一、第二期。其時正值 | 克裡米亞戰爭(1853-1856),結局 是俄國遭到慘敗。這充分暴露了農奴製俄國軍 事和經濟上的落後,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 命運和前途,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 強國富民之路。 圍繞俄國的前途問題,早在40年代就在 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 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。而從40年代末到 50年代,有關俄國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 由派和革命民主派之間進行。前者表面上也讚 成廢除農奴製,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 改良,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 地位;後者則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統治, 消滅農奴製。從“不可救藥的西歐派”轉入自 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 自己的回答,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 進行客觀評價,並且探討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他 們如何發揮作用。這便是作家僅用50天時間 創作《羅亭》的動因。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 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,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。 他受過良好教育,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 要思潮的影響,有很高的美學修養;他信仰科 學,關心重大社會問題,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 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;他熱情洋溢,才思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