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莊子傳 | | | 序 | |
序 王新民>>莊子傳 序 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(公元前77 0—前256年),是一個大動亂、大變革的 時期,是中國社會由奴隸製到封建製的大轉折 時期,是各種政治主張、哲學觀點、學術思想 異常活躍的時期,形成了儒、道、法、墨、名 、兵等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。 莊子(約前369—前286年),名周 ,宋國蒙(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)人,是繼老 子之後,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。他曾 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吏,與梁惠王、齊宣王 同時。相傳,莊子自幼聰明好學,與惠施為同 學、摯友,曾南遊楚越,探訪古風,一生率性 任真,崇尚自然,非毀禮法,傲視王侯。楚威 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,被他拒絕,從此終身不 仕,退隱江湖,以編草鞋為生,寓言傳道,著 書十餘萬言。 莊子在哲學上,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, 認為“道”是客觀真實的存在,把“道”視為 宇宙萬物的本源。他說:“道之真以修身,其 緒餘以為國家,其土苴以為天下。”(《莊子 ·讓王篇》)意思是,大道的真髓、精華用以 修身,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,它的糟粕用以 | 教化天下。又說:“無以人滅天,無以故滅命 ,無以得殉名,謹守而勿失,是謂友其真。” (《莊子·秋水篇》)意思是,不要為了人工 而毀滅天然,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,不要 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,謹守天道而不離失,這 就是返樸歸真。 總之,他繼承了老子《道德經》中“人法 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精髓,在 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,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 返樸歸真。為此,他對世俗社會的禮、法、權 、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,提出了“聖人不死, 大盜不止”,“竊鉤者誅,竊國者為諸侯”的 精辟見解。在人類生存方式上,他崇尚自然, 提倡“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”的精神 境界,並且認為,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 ,是絕對的精神自由,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 的名譽。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,對後世影響深 遠,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,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 哲學思想上,而且表現在文學上。他的政治主 張、哲學思想不是乾巴巴的說教,相反,都是 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、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, 通過汪洋恣肆、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,巧妙活 潑、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,具有石破天驚、振 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。如果說,屈原的離騷是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