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牛虻 | | | 《牛虻》作品賞析 | |
《牛虻》作品賞析 牛虻--《牛虻》作品賞析《牛虻》18 97年在英國出版,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 聞。但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,深受中國廣 大青年的喜愛,先後發行一百多萬冊。造成這 種比較文學中罕見的事例的原因之一,是當時 中國青年所持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傾向,他們樂 於閱讀革命誌士傳奇式的故事,學習並且仿效 那些臨危不懼、寧死不屈、為人民而戰鬥的英 雄形象。 《牛虻》一書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 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。它生動地反 映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 利統治者、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,成功地 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。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衝 突來表現的。這種矛盾衝突主要包括父子關係 、宗教信仰兩個方面,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 蒙太尼裡的關係上。開始時,亞瑟並不知道蒙 太尼裡是自己的父親,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 親、堪予信任的神甫。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 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,在跟神甫的討論中 堅持認為: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為意 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。他不知道兩者 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。神甫對這種 | 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,他寄希望於將來能偷偷 打消會導致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。然而 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 誤的理解,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,並 且不恰當地把神甫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。由 於這一錯覺,當新神甫到來時,他立即遭受懲 罰: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。直到他兒 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,人家告訴他新神甫 告密,以及蒙太尼裡就是他父親時,他那天真 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。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 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。這次挫折對亞瑟來 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,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 新生。因此,亞瑟自殺這一情節安排有良好的 藝術效果,是小說的精華所在。從此之後,亞 瑟再也不是舊“亞瑟”了,他變成了“牛虻” 。 “牛虻”一詞源出希臘神話,天後赫拉嫉 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,放出牛虻來日夜 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,使得她幾乎發瘋。後來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,說自 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,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 針砭,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。伏尼契 以“牛虻”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,意味著他將 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。果然,當 “牛虻”出現在讀者面前時,人們看到的是一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