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崩潰 | | | 前言 | |
前言 常青 金錢主宰一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標誌。人 與人之間不再有關懷,除了“金錢”之外,什 麼都不存在,什麼都沒有意義。美國當代作家 羅伯特·利伯爾曼的長篇小說《崩潰》鮮明地 揭示了這一觀點。 《崩潰》一書中主人翁努德爾曼在以號稱 世界最富有的美國為背景的社會裡,曆經掙紮 之後最終發出了絕望的呐喊:“我需要的不過 是小小的幫助,是一句鼓勵的話……可是他們 究竟在哪裡?”努德爾曼是一個典型的金錢社 會的悲劇縮影,他走向崩潰的曆程,充分展現 了以金錢為中心的社會的種種弊端。 小說卷首引用約翰·肯尼斯·戈爾布利斯 《富有社會》中的一段話:“不能說財富不能 帶來好處,也不能說財富不能帶來壞處。雖然 人們經常這麼說,但卻從來沒有拿出過有普遍 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說法的正確性。”他 對富有社會裡“金錢”的意義提出了質疑。如 果一個社會統治人們思想與行為的只有一個絕 對權威,無論這個絕對權威是金錢還是權力, 這個絕對權威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刻,也就是它 開始走向墮落和崩潰的時刻。 努德爾曼之所以從一位有名望的教授一步 | 步滑向社會的最底層,就是因為他失去了賺取 財富的能力。他的悲慘命運始於失業,三年的 失業把他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窮苦人。經濟 地位的巨大落差導致他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急劇 下降。當他還是一位自食其力的教授時,他吃 穿不愁,身心健康,受人尊敬;一旦他失去了 教授的職位,則缺衣少食,身心俱損,受人鄙 視。沒有人來關心他,也沒有人來幫助他。他 以“救救努德爾曼基金會”的名義向社會發出 了求救的呼聲,卻沒收到任何回應。“他不買 值錢貨,不買新衣服,不添新家具、家庭用具 和玩具”,並把這種說“不”的經濟政策看成 是一根既省錢又能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,卻仍 然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活。為了生存,他甚至 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,受雇於過去的同事馬丁 ·根茨,忍受他們一家對他的侮辱。 生活上既遭遇這樣的不幸,精神也必然陷 於同樣的境地。沒有分文收入的三年,使努德 爾曼開始嫉妒那些好歹能掙到些錢的人,甚至 做出欺騙和投機取巧的事情。他名聲掃地,人 見人嫌。在以金錢作為衡量個人價值標準的社 會裡,他產生了深深的焦慮和恐懼。 發財的美夢無法實現,努德爾曼常常會產 生被小偷、同性戀者、搶劫犯、殺人凶手突然 襲擊的幻覺,因為貧富不均的社會裡充滿了這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