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聊齋誌異 | | | 前言 | |
前言《聊齋誌異》曾被認為是文言小 說之集大成者。單從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和某些 表現手法來看,這個評價有一定的道理;但是 ,如果從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縱橫面來看,這 個評價就不夠全面了。因此還需要作進一步的 伸說。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發展係統。一個係統 屬文言,起自六朝的誌怪而盛於唐的傳奇;一 個係統屬白話,起於由唐宋時的說話而形成的 話本,進而發展到大部頭的長篇章回小說。文 是文,白是白,界限分明。當然,也有個別例 外,如以文言寫章回小說者。但是,這兩個係 統之間並不是井水不犯河水,而是在不同的曆 史條件下互相影響,互相競賽,甚至有鬥爭。 從這個角度來考察,《聊齋誌異》的出現,就 不單純的是文言小說自然地順利地直線地發展 的結果。 魯迅曾經說過,《聊齋誌異》是“用傳奇 法,而以誌怪”。細按原意,當是指用傳奇的 表現手法,來表現誌怪式的題材或內容,也就 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,所以 魯迅把它列入了“擬晉唐小說”,正確地指出 了它的淵源。蒲鬆齡自己也承認是“才非乾寶 ,雅愛搜神,情類黃州,喜人談鬼”,是自覺 地有意識地來繼承這一小說傳統的,是踏著前 | 人開辟的創作道路前進的。然而,從當時的情 況講,這條路已經是歧路了。他以自己畢生的 主要精力,又把歧路引直成寬平的大道,樹下 了曆史的紀念碑。 《聊齋誌異》是清初十七世紀的作品,上 距乾寶的《搜神記》已千年以上,距唐傳奇的 興盛也近千年。對於文言小說的發展來說,《 聊齋誌異》的出現,實在是“文起千年之衰” ,其功不在“文起八代之衰”以下。 按照魯迅的說法,中國古代嚴格意義的小 說從唐代才開始出現,“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 小說”。以前的誌怪書不僅是“粗陳梗概”, “非有意為小說”,而且“以為幽明雖殊途, 而人鬼乃皆實有,故其敘述異事,與記載人間 常事,自視更無誠妄之別矣”。以誌怪書的代 表作《搜神記》為例,作者乾寶就表明其創作 動機是“發明神道之不誣”。蒲鬆齡自謙非乾 寶之才而“雅愛搜神”,正是從“才”的方面 來看待六朝誌怪書的,取法其設幻的種種大膽 想象,造異立奇,並非追隨其明神道,有取有 棄,所以能擺脫單純模仿之惡道。六朝文人的 設奇造幻,不同於單純的宣揚迷信,為了動人 ,就要造得讓你感到象真的一樣,在這樣的一 個寫作實踐過程中,無疑的是鍛煉和發展了文 學的想象力,發展了後世所謂的浪漫主義表現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