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孽海花 | | | 前言 | |
前言前言 在中國小說史上,《孽海花》是一部當之 無愧的文學名著。它的出版,曾於20世紀初 期的文壇引起轟動,在不長的時間裡,先後再 版10餘次,“行銷10萬部左右,獨創記錄 ”(範煙橋《孽海花側記》)。專家的評論亦 頗為熱烈,著名小說研究專家蔣瑞藻在《小說 枝談》中,轉引《負暄瑣語》的評論說:“近 年新撰小說風起雲湧,無慮千百種,固自不乏 佳構。而才情縱逸,寓意深遠者,以《孽海花 》為巨擘。”一代古文大師、著名外國文學翻 譯家林琴南,對之推崇備至,“歎為奇絕”。 魯迅對此書亦多有褒揚。然而,不同的聲音亦 複有所聞:胡適以為:“《孽海花》一書…… 但可居第二流”。一部小說不僅引起一般讀者 的廣泛興趣,以至一版再版,並且招來諸多文 化名人評頭品足,這確乎是一件極有趣的現象 。我們今天的讀者,儘可以放開自己的眼光去 鑒賞,去評判。為了有助於朋友們閱讀,不妨 對作者的經曆,成書的過程,以及小說諸般特 征略作評介如下: 作者曾樸,初字太樸,後改字孟樸,筆名 東亞病夫,病夫國之病夫等。江蘇常熟人。生 於1872年,卒於1935年。他生活的年 代,恰是中國社會充滿了動蕩與變革的時代。 | 而曾樸又是一個生性敏感、熱心國事之人,因 此而隨時代大潮的激蕩而沉浮。他19歲即考 中秀才,次年中舉,可謂少年得誌,名震鄉裡 。轉年即赴京應試,卻因試卷墨汙而名落孫山 。隨即捐官內閣中書,留京供職。越2年,爆 發了甲午海戰,中國一敗塗地,被迫與日本簽 訂了喪權辱國的《馬關條約》。消息傳來,國 人震驚。曾樸懷抱憂國憂民之誌,難耐內閣中 書的閒散空曠,立誌進入外交界,以實現“為 國宣勞”的人生理想。為此,而入同文館學習 法文。至1896年,負責外交事務的總理衙 門招考章京,曾樸雖以“異才”而聞名京師, 卻因不為內閣衙門保舉而不得應試資格。其壯 誌難酬,悲憤至極,拂袖出京而去。次年,至 上海創辦實業,適逢譚嗣同、林旭等維新誌士 聚集滬上,謀劃變法革新。曾樸為之所動,與 譚、林諸君朝夕相聚,籌謀新政。1808年 ,應康有為、梁啟超相召,譚、林等北上京師 。曾樸則因父親喪葬瑣事尚未料理清楚而滯留 滬上。不久,變法失敗,譚、林諸君殉難。曾 樸聞訊不勝驚恐,迅即由瀘返鄉。鄉居期間, 與開明士紳丁祖蔭、徐念慈、張鴻等人,倡導 新式教育,雖遭頑固勢力百般阻撓,但最終還 是衝決各種阻力,創辦了常熟第一所小學。又 自辦日文講習班,聘日籍教師任課。1903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