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斯皮爾伯格 | | | 代前言 | |
代前言 斯皮爾伯格仿佛擁有無窮的創造力,從《 大白鯊》、《奪寶奇兵》、《ET》、《辛德 勒的名單》到去年紅遍全球的《拯救大兵瑞恩 》,持續不斷的成功令業內人士為之眩目。在 電影創作這個英才輩出、達爾文法則盛行的殘 酷行當裡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。作為當今好萊 塢最成功的導演和製片人,他的作品已經成為 整整一代人流行文化的導向標。 當11歲的斯皮爾伯格用他父親那架8毫 米貝爾霍維爾發條攝影機拍攝有關飛碟和二戰 的短片時,斯皮爾伯格影片中的兩個主要題材 (科幻和戰爭)就已經初現端倪了。在因學業 不佳而被迫從加州大學退學後,由於猶太人的 身份,他幸運地進入了好萊塢的一個獨特的創 作團體,從而得以充分吸收傳統美國通俗藝術 的精華。 已經有不少的論者指出,斯皮爾伯格的藝 術想像力並無特殊之處,由於期望觀眾理解自 己的作品,為了保險起見,他並不願意去開辟 新的思路。與盧卡斯、斯考塞斯等靠想像力推 進故事情節的導演相比,斯皮爾伯格更喜歡順 應觀眾,而不是與之對抗。 在其傳統藝術創作風格的另一面,則是斯 皮爾伯格無比精湛的電影技術。對此,影評家 | 稱之為天生的自然而然的“電影感覺”。也許 斯皮爾伯格本人在電影創作方面的天資和獻身 於電影事業的快樂遮掩了這一工作的複雜性, 大多數觀眾對此體會不深。然而所有有幸與其 共事的藝術家卻無不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斯 皮爾伯格在生活中是一個平和的人,但在技術 工作中卻是一位不留情面的監督者。 美國通俗藝術的魅力在於直截了當、通俗 易懂以及為之服務的技術手段和經濟規模。斯 皮爾伯格深諸此道,他爭取觀眾的技巧就是從 好萊塢的“雜貨”中提取精華,吸取各家之長 ,並將寬銀幕、色彩和立體聲等手段重新加以 利用,通過展示那些無關緊要的意念和感覺而 賦予無聊的東西以生命。據說,斯皮爾伯格對 皮諾曹極為著迷,因為木偶的神奇僅僅是由於 它被賦予了生命,電影藝術的追求也是如此。 現在,斯皮爾伯格放下了手中的新片,專 心等待奧斯卡獎的評獎結果。也許,當本書到 達讀者手中時,斯蒂文·斯皮爾伯格正走在通 向奧斯卡獎領獎台的紅地毯上,在閃光燈的眩 目光芒之下閉目陶醉。斯皮爾伯格當然可以擁 有這份自情,全世界的觀眾早已在《拯救大兵 瑞恩》的電影票房中投下了自己的選票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