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回家 | | | 代序 最後停泊的地方 | |
代序 最後停泊的地方作者:安頓 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認識了北京文藝台的 節目主持人孟立,閒談中說起我正在寫這本有 關家庭話題的書以及其間的諸多感慨,她給我 講了一個故事:一個生長在台灣孤兒院裡的孩 子長大成人之後,一心想找到他的母親,他能 夠獲得的唯一線索就是一些從一個小山村到新 竹、又從新竹到孤兒院的車票。他因此斷定, 這個與他有關的人一定就住在這兩個地方之一 。在新竹,他一無所獲,就到了那個小山村。 在這裡,他知道了有關他去世的母親的情況。 母親是一個不幸婚姻的受害者,她在百般無奈 的情況下把孩子送進了孤兒院,但是多少年來 她一直堅持去看望自己的孩子,於是有了那許 許多多的車票。母親把自己給別人做工的微薄 收入捐獻給孩子所在的這家孤兒院,為了自己 的孩子能不受委屈。長大的孩子從一張照片上 看到了母親,那是孤兒院全體孩子和捐款人的 合影,在照片上,母子倆間隔幾個人站著微笑 。母親的目光不離孩子左右,但孩子卻不知道 其實母親就在自己身旁。孩子有很多話想對母 親說,現在母親已經聽不到了。貧窮的小山村 只有小學校裡有唯一的一架破舊的風琴,孩子 在這架破風琴上彈遍了所有他能記起來的、獻 給母親的歌。那些歌曲響徹山村,所有的人都 | 感到奇怪——今天並不是母親節呀?! 故事講完的時候,我們兩個成年人相視而 坐,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些什麼。窗外在刮風, 風把天空吹得非常乾淨。 在采訪和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,我聽到的 是許多個人和家庭或者就是親人之間的故事, 這也是我所進行的關於當代中國人情感狀態的 采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。我一直非常 相信,家庭帶給個人的影響是無法估量也無處 不在的。 這種影響有時候更像是一種烙印,深藏在 血緣的底裡。無論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曾經試 圖擺脫還是乾脆就希望繼承,這種影響最終都 會在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思想裡表現出來,當然 ,在表現的程度上會因為不同人的人生態度的 不同選擇而有所不同。 啟發我進行家庭問題的采訪的契機來自對 兩性問題的采訪過程,此後我開始投入《絕對 隱私——當代中國人情感口述實錄》這本書的 采訪和寫作。受訪者的談話內容更多地集中在 戀愛和婚姻方面,但是在非常密集的采訪中, 我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在講述自己的個體情感經 曆時,或多或少都會提到自己的家庭,比如父 母的婚姻狀態對自己擇偶心態的影響、家人對 自己選擇的戀愛對象的基本看法,個人選擇和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