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甲午戰爭 | | | 第一章 厲兵秣馬 | |
第一章 厲兵秣馬 日本原來是一個封建領主割據、閉關自守 的島國,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敲開了 日本國門。隨著西方影響的加強,1868年 的明治維新使日本逐漸崛起,開始走上對外擴 張的道路。明治天皇在其施政綱領《五筆誓文 》和《宸翰》(禦筆信)中,明確提出了日本 對外擴張的總方針:“經營天下,安撫汝等億 兆,欲開拓萬裡波濤,布國威於四方。” 1871年12月,琉球船民因風漂流到 台灣,其中54人被台灣土著(即“原住民” )殺害,其餘由清政府護送回國。當時的琉球 是清朝附屬國,對此並未提出異議,事件就此 平息,日本政府也不知道。第二年日本使者到 中國換約,從清政府邸報中看到此事,於是一 面向本國報告,一面到總理衙門交涉,試探清 政府對琉球、台灣的態度。總理衙門回答說: “二島(指琉球、台灣)俱我屬土,屬土之人 相殺,裁決固在於我。何預貴國事,而煩為過 問?”這本來說得很好了,偏又畫蛇添足地說 :“殺人者皆屬生番,故且置之化外,未便窮 治。”這下叫日本抓住個把柄,拿“化外”二 字大作文章,說台灣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國領 土,借口進攻台灣。 1874年5月,日軍在台灣琅橋登陸, | 開始了對台灣的進攻。對日本來說,這次行動 相當冒險,不僅當時中日國力懸殊,國際輿論 也不支持。戰爭至8月,日軍增至3600人 ,但在台灣軍民抗擊下,日本軍死傷甚眾,士 氣低落。此時日本看到勝算太小,就派了公使 到北京,爭取體面地結束戰爭。 9月日本公使來華後,先是虛聲恫嚇,後 來又表示結束戰爭的“誠意”,說日本出兵台 灣費儘財力,中國也不能讓日本軍隊空手而歸 ,應當支付一些兵費然後日本撤兵,這樣雙方 面子上都過得去。清政府覺得在戰爭中處於優 勢,以賠錢來結束戰爭說不過去,而又不想為 “化外生番”費太多精力,也想息事寧人,就 表示可以考慮對在台灣“被害之人”酌情“撫 恤”,等於承認了賠款的原則。在10月31 日簽訂的《北京專約》中,琉球人遇害竟然寫 成了“日本國民遇害”,日軍進攻台灣也寫成 了“保民義舉”,中國以“撫恤”名義,賠償 白銀五十萬。一位外國作家寫道:“這次對日 賠款,能和而不能戰,為中國向世界宣布衰落 之開始。”《北京專約》為日本兼並琉球提供 了根據,1879年4月,日本占領琉球,更 名衝繩縣。 日本在擺弄完台灣後,又開始擺弄朝鮮。 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製下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