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為作家母親畫像 | | | 為作家母親畫像 | |
為作家母親畫像——路遙身後引出的 故事這個念頭仿佛突然而至。起初她以為這不 過是不經意間的一時衝動,猶如流星劃過天際 ,亮了,隨之也就滅了,可是這念頭從閃現的 那一刻起,就固執地盤踞在她的心裡,攆不走 ,揮不去,而且施了魔法似地變得愈來愈強烈 、愈來愈衝動。她終於明白,這是一種湧動在 內心深處的情愫的召喚和驅使。 她想為一位老人畫一幅肖像。 這是一位令她感到非常親近、非常敬重而 又身世悲苦、命途多舛的老人。 老人遠在她曾經插隊的陝北,她與她相識 已二十餘年。 她是作家路遙的母親。 畫家邢儀被心中升起的這個念頭弄得激動 不已。她將這一想法告訴筆者,筆者與邢儀路 遙兩家人是老朋友,又知道她將很快舉辦個人 畫展,於是說:“既然有了這樣的創作衝動, 那麼,你的畫展裡缺了這一幅作品,無疑將是 巨大的遺憾。我不知道哪位畫家比你更有資格 去畫這幅畫。” 邢儀與路遙的妻子林達本是清華附中同班 同學,插隊開始後,倆人一塊到了陝北延川縣 的同一個生產隊,後來又一前一後到了西安, 日常裡倆人都是對方家中的常客。她是林達最 | 要好的朋友,也是路遙和林達從初戀直到後來 十多年家庭生活的見證人。在林達的女友中, 沒有哪個人如邢儀這般長久而深入地介入到路 遙林達夫婦家庭生活中。邢儀所認識的路遙, 不是作家路遙,而是作為朋友的路遙,作為女 友丈夫的路遙,也是作為陝北窯洞裡那個樸實 老婦人兒子的路遙。 早在女友初戀時,邢儀便隨林達去過路遙 家,結識了那個養育了一位優秀兒子的母親。 從此,黃土地上這位母親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 她的心裡。1996年,早已回到北京的邢儀 與丈夫偕兒子重返陝北,特意專程奔往路遙老 家看望老人。山川依舊,草木相識,然而物是 人非,土窯寂寂,兒子英年早逝,老伴也早在 十年前故去,陪伴垂暮老人的唯有西天的殘陽 和長夜的青燈。 此趟陝北之行,老人的形象更深地紮根於 邢儀的心裡,而且帶有一種震憾人心的力量。 邢儀在思考她能做點什麼了棗為那位母親,為 路遙,為熱愛路遙的讀者,也為養育了一位天 才作家的那片貧瘠而又豐厚的土地。 1997年金秋十月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,邢儀拎著畫布和油畫箱,奔赴黃土高原那個 在通信地址上叫作延川縣黑龍關鄉劉侯家屹嶗 行政村郭家溝自然村的小山溝。半個月後,她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