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紫藤花園 | | | 引子 | |
引子引子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,日軍進攻北平 郊外戰略要地盧溝橋。中國駐軍奮起反抗。抗 日戰爭爆發。 次日,上海各報以頭版頭條位置刊載了盧 溝橋戰事消息。 地處英租界並以英商名義登記注冊的《文 彙報》,為掌握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資料,派出 兩名“社會新聞版”記者北上來訪。十數日後 ,兩人只返回一人,其一在戰場為流彈擊中, 光榮殉國。返滬記者名張宗元,以整版篇幅評 述戰地見聞及同伴犧牲過程。《文彙報》一時 成為滬上最暢銷的日報。 七月中旬,正在台灣海峽以演習為名炫耀 武力的日本海軍第三艦隊,在其司令官長穀川 清的率領下,駛向上海,停泊於黃浦江外吳湖 口上。戰爭氣氛驟然緊張。 七月二十日,日軍竟蠻橫要求中國飛機停 止在上海飛行,遭到當局拒絕。 消息見報後,上海市民立即意識到一場血 戰已勢所難免。五年前的“一·二八”事變尚 記憶猶新。第二次淞滬抗戰迫在眉睫。 大批民營企業在倉促籌措分移內遷。 水泥同業會會長沈淵力主上海工商界儘快 遷移。他的“華申水泥廠”地處龍華,瀕臨黃 | 浦江。五年前的“一·二八”事變中,日軍向 龍華投擲大量重磅炸彈,傷人毀廠,“華申” 停工十月之久。經數年慘淡經營,“華申”剛 略有起色,如今看來又難逃厄運。他積極策動 了上海機器五金同業工會、毛紡行會、上海中 華國貨產銷協會等工商界行會組織,聯名向南 京的中央政府發出呼籲,要求政府派員聯絡、 製定計劃,並給予遷移幫助。“呼籲書”全文 刊於《文彙報》上,標題十分醒目: 願為抗戰效力,誓不以廠資敵! 局勢嚴重,輿論強烈,國民黨政府當即成 立了“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”,並於六月二 十八日委派資源委員會林繼庸等人赴滬,調查 上海各廠現有設備及內遷可能。 沈淵積極奔走於各行業及資源委員會調查 組之間。林繼庸一行臨離滬返寧,沈洲還在私 宅沈家花園為其設宴餞行。 沈洲已年近六十,太太患肺病長年臥床不 起,兒子沈源又在三年前赴美留學,他一人跑 裡跑外,幾近心力交瘁。資源委員會調查人員 一走,他就發作了小中風,住進了廣慈醫院。 林繼庸等倒也不負眾望,向南京政府遞交 了一份上海工廠內遷計劃。按此計劃,第一批 內遷廠應為煉鋼、煉氧、製罐、橡膠、水泥等 重工業廠,以適應戰時需要。棉紡毛紡日用品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