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還鄉 | | | 前言 | |
前言 還鄉--前言《還鄉》發表於一八七八年 ,是托馬斯·哈代(1840-1928)創 作中期的重要成果。哈代這位英國十九世紀末 期的大小說家和二十世紀初期的大詩人,久已 為我國讀者所熟悉和欣賞,他的小說和詩歌代 表作,如《德伯家的苔絲》、《無名的裘德》 、《還鄉》、《卡斯特橋市長》、《三怪客》 、《列王》等,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,就 通過中譯本陸續介紹到了我國。哈代在他的創 作生涯中,自覺地奉行文學“反映人生,暴露 人生,批判人生”①的主張;同時又自覺地探 尋藝術上的不斷創新。《還鄉》正是哈代創作 中這種雙重自覺性的體現。 ①引自哈代:《英國小說中的真實坦率》 (1890)。 哈代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回顧他的整個小 說創作曆程時,曾將他的作品劃分類別,其中 最重要的一種,名曰“性格與環境的小說”① ,其主旨在於反映人在現實生活中與環境(包 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)的衝突這一人生內容 。這是哈代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,並將 其貫串於小說創作的結果。進化論作為十九世 紀科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,對當時歐洲人文科 學以及文學藝術都曾發生過不容忽視和低估的 | 影響。它的核心是自然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 的法則,將這一套理論引進人類社會,則成為 當時具有納新意識的人文科學家以及文學藝術 家的熱門主題。《還鄉》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 “性格與環境的小說”。故事發生的場景愛敦 荒原,以及荒原上固守傳統習慣風俗的居民, 就是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縮影。故事中男女主 人公與荒原的關係,不管是克林·姚伯的回歸 荒原,改造荒原,還是遊苔莎的厭倦荒原,擺 脫荒原,都反映了哈代那個時代的“現代”青 年與環境的劇烈衝突。而哈代出於他對當時現 實生活悲觀主義的理解,總是將這種衝突編導 為人物失敗與毀滅的悲劇。克林·姚伯年輕有 為,從巴黎還鄉,滿懷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 想生發而來的善良意圖,自願拋棄繁華世界的 紛擾勞煩、紙醉金迷的生活,意欲在故鄉的窮 鄉僻壤開創一番小小的經邦濟世、開蒙啟智的 事業,但他首先遭到的,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寡 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對。由於命運的捉弄,他又 突患眼疾,則進而為他的失敗推波助瀾。女主 人公遊苔莎與環境的衝突,是朝著與姚伯相反 的另一方向。姚伯是生於荒原——走向繁華世 界——複歸荒原;遊苔莎是生於繁華世界—— 流落荒原——意欲逃離荒原。他們二人雖都不 滿現狀,都具有超出荒原人傳統習俗、思想的 |
|